为中国而设计 为未来而设计
——第二届新时代苏州园林承传与创新研讨会综述
苏州太湖智库
2020年10月17日,由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主办,苏州太湖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中国建筑学会园林景观分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江苏省苏科创新战略研究院、苏州市天堂美景观绿化工程有限公司、苏州香山法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第二届新时代苏州园林承传与创新研讨会在苏州太湖书院举行。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为中国而设计·为未来而设计——苏式园林思想与中式建筑设计的融合发展”。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龚心瀚、中国工程院殷瑞钰院士和周丰峻院士,以及来自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苏州大学等单位代表共80余人参会。论坛围绕历史研究、关系研究、案例研究、创新发展等四类14个议题展开,共同探索苏州园林传承发展的有益途径,产生了一批富有建设性的成果。
一、新时代苏州园林的发展需要“推陈出新”
园林作为一种人工造物,现代的理念、技术、材料等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工程院殷瑞钰院士在对传统园林自然之美的探讨中提出“工程美学”新主张。他认为,园林之美是自然美与人工美(包含人文美、艺术美、设计美、还有科学美和工程美)的和谐结合。园林建设虽然不能创造自然美,但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建构出人工设计的园林系统集成美、景物和谐美、时空动态美以及人的意境高远美。这种结合体现了物我和谐、道法自然以及科学与工程的优化之美。他建议以“工程美学”为指导,推进新时代园林的创新,高质量打造美丽园林工程,对于促进美丽城乡、美丽江苏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同时,新技术也可以指导人工造物的发展。目前,园林逐渐由私家园林转向公共园林建设,由小众转向大众,越来越需要大数据支持来推动当代园林的创新。周丰峻院士在介绍大跨度地下空间技术时提到了一些新材料,他表示新材料的应用对于大型公共园林的创新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丁绍刚着重介绍了基于数字技术的驻点研究法所发现的新问题,他用这种研究方法对苏州园林进行了大量数据收集和分析,为推动传统园林甚至城市公共空间在当下的建造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
二、新时代苏州园林的发展需要“赓续传统”
“风景”“意境”“向善”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理念,也是园林之美的核心内容。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刘滨谊认为,中国园林经历了求生存、求安定、求游玩三个阶段,传统的风景和礼乐有关,后来逐渐演变分解为风水、土木、园林等众多科目组成的风景学科,并通过中国园林得以实现。因此,他认为,要转变当代人们重“园林”而轻“风景”的认识,风景既是传统,也承载了园林的内在底蕴。苏州园林的创新,需要重识风景在园林中的内在价值。在“意境”传统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祁斌认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空间轻灵秀丽,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人的追求和喜好左右着造园,因而中国的传统园林在实际意义上是文人园林。而中国文人的审美意境便和建筑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追求建筑、人、物、相互之间关联的一种和谐境界。建筑意境相对于外在的形态,更多体现在建筑内在的美,有一种发自建筑内部能够感动人的力量。身处其中,让人从精神上与建筑产生共鸣,能够从建筑空间、工艺、材料、细部中体验到不同一般的艺术感受,让人有精神上美的愉悦感,甚至能够影响人进入其中的精神状态,达到超越凡俗的建筑审美意境。新时代高质量的园林创新建设需要重视园林建筑“意境”的塑造。在精神“向善”传统上,苏州大学周玉明教授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善”的概念,结合对江南古典园林基于实用价值 “手段善”、基于审美价值 “内在善”和基于伦理价值 “道德善”的论证,提出园林和中式建筑设计要弘扬向善的理念。他认为,新时代园林设计应是将“善”物质化的过程,能激发人对美的理性沉思,是物质化的“善”的传递发扬。
三、新时代苏州园林的发展需要“为我所用”
无论传统还是现代,中国园林的发展首先都要考虑中国人的需要,因为苏州园林首先是中国的园林。苏州香山法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院长卢勇建议园林创新需要重视用“现代中国人的思维”为中国未来而设计。他认为,中国人思想有传承性、实用性和自己的逻辑性,中国的建筑艺术从自己的民族思维方式出发,产生了如故宫和苏州园林这样伟大的中国建筑艺术形式,中国园林建筑特别是苏州园林是中国人对生活和居住环境的极致表达,也是现实中的中国梦。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要勇于探索中西方人的思维,在园林文化中既要融入科学的思维方式,又要敢于用现代中国人的逻辑思维为中国的未来而设计。在此基础上,再去建立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园林设计法式。对此,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省设计大师贺凤春建议,要系统创新构建和实践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江南园林营造法式”。她建议新时代中国风景园林理念需要在古典园林研究基础上创新,进而打造出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实现新时代背景下“新江南园林营造法式”的创新,即“因地制宜、生态先导、城绿共触和时代延续”。这决定了未来园林发展的实现路径需要在依靠传承中华基因基础上,坚持园林为民、科技创新,以创造出新的江南生活美学指导未来园林高质量发展。
四、新时代苏州园林的发展需要“人才引领”
苏州太湖书院理事长王跃程指出,目前,园林产业因碎片化、缺乏规模、人才匮乏等原因,无法让小众高端的私家园林满足当代广大人民对生态宜居环境和美好园林生活的广泛需要。对此,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周军建议,要重视当代香山帮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园林人才的职业教育。他提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他建议通过聘请国家级技艺传承人、全国技术能手、国际造园协会的有关专家、大师组成教学团队,合力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国内外合作打造园林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技艺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香山帮营造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许建华强调要发挥好各级“非遗”传承人在园林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通过创办职业培训学校如成立“香山工匠学院”,指导学生开展技能操作实训,更好地推动营造法式的传承与创新。他建议通过政府、企业、工匠和经营户相互融合,文化、技术创新、旅游和经济相互融合,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和模式,使香山帮园林设计和营造人才代代相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发展,更好地实现传承和创新。
五、新时代苏州园林的发展需要加强“协同创新”
针对当前苏式园林产业小而散、供给不足、创新乏力等难题,苏州太湖书院理事长王跃程建议以工程哲学和工程美学为指导,加强政、企、校全面合作,并提出六点协同创新新路径,即共同构建和推进一个“苏州园林创新发展战略”,系统化制定“苏州园林创新发展战略”,“苏州园林创新实施规划纲要”,以及“苏州园林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从而确保苏式园林创新的规范性、有序性和引领性;共同整合和完善一个“苏州园林发展体系”,形成一个以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相融合,私家园林与公共园林相互补,城市园林与乡村园林相和谐,家庭花园、小区景观、社区绿化、园区公园、区域大花园相衔接的有机一体的多样化园林发展体系;共同打造一个高质量的中华民族园林品牌,通过大力弘扬香山帮工匠精神和苏式园林品位,推广苏州“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建设经验,把“苏式园林”打造成“美丽江苏”、“长三角大花园”、“美丽中国”的现实样板,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世界园林中的优质民族品牌;协力打造共同体创新发展平台,以“苏州园林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和“苏州园林创新研究院”为载体,整合行业力量和集聚社会资源,加强全产业链合作和新技术、新材料协同研发,引领行业发展;共同建设一个“苏式园林社会责任标准体系”, 全面协同推进“苏式园林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联盟”,在全国率先编制《苏式园林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化体系认证,打造“苏州园林产业责任共同体”;共同构建一个“苏式园林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坚持科技引领,文化为魂,生态为基,质量为核,追求卓越,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高品质的苏式园林,为新时代江苏和全国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六、新时代苏州园林的发展需要加强“体制变革”
苏州园林的承传与创新,管理制度改革是关键。苏州园林与绿化管理局提炼了其园林管理创新经验,即以保护苏州园林的突出普遍价值为核心,完善园林保护管理机制,采取科学化的保护管理措施,加大保护管理力度,注重园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苏州市园林与绿化管理局也进一步探讨了新时代园林管理普遍面临的新问题:如全国大多数园林都融入城市住房建设,但因管理部门不同,导致园林管理体系不顺和管理标准不一;园林专项保护的法律体系不够健全,专门的园林法规还是存在法律空缺;保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园林的管理主体比较复杂多样等,这些都是今后需要加强园林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理顺的地方。
(执笔:苏州太湖智库张泷文)